【李白写独坐敬亭山的背景】《独坐敬亭山》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,全诗如下:
> 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
> 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。
这首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孤独感。要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,需要结合李白当时的生活境遇与思想状态。
一、
李白一生漂泊不定,仕途坎坷,多次被贬,内心充满孤独与无奈。他在晚年时,常常寄情山水,寻求心灵的慰藉。《独坐敬亭山》正是他晚年游历安徽宣城期间所作,反映了他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。
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,是李白常去的地方之一。诗中“众鸟高飞尽”描绘了天空中鸟儿飞走的景象,象征着人世间的离别与孤独;“孤云独去闲”则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,心境宁静而超然。最后两句“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”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情感,也暗示了他对现实世界的疏离。
二、背景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诗歌名称 | 《独坐敬亭山》 |
作者 | 李白(唐代) |
创作时间 | 晚年(约公元750年前后) |
地点 | 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 |
背景概述 | 李白晚年仕途失意,常寄情山水,表达孤独与超脱之情 |
主题思想 | 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、内心的孤独与对现实的疏离 |
诗歌特点 | 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情感真挚 |
历史评价 | 被认为是李白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|
三、结语
《独坐敬亭山》虽短,却蕴含丰富的情感与哲理。它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,更是一首反映诗人内心世界的作品。在李白的心中,敬亭山不仅是风景的寄托,更是精神的归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