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变徵是什么意思】“变徵”是一个古汉语词汇,常见于古代音乐和文学作品中,尤其在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中出现过。它与古代的五音体系有关,是音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。以下是对“变徵”的详细解释。
一、
“变徵”是古代五声音阶(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)之一“徵”的变调形式,属于“变音”。在古代乐律中,“变徵”常用于表达哀伤、激昂或悲壮的情感,多出现在悲壮的乐曲或诗歌中。历史上,“变徵之声”也常被用来象征不祥或悲凉的气氛。
在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中,荆轲刺秦王时,高渐离击筑,荆轲和而歌,其声“变徵”,表现出一种悲壮、激昂的情绪,预示了荆轲的悲剧结局。
二、变徵相关知识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含义 | “变徵”是古代五声音阶“徵”的变调形式,属于“变音”。 |
音阶 | 属于古代五音(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)之一“徵”的变调。 |
音乐功能 | 常用于表达哀伤、悲壮、激昂等情感。 |
文学用途 | 多见于诗词、历史记载中,象征悲凉或不祥之兆。 |
典型例子 | 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中,荆轲刺秦王时,其歌声“变徵”,寓意悲壮。 |
与“羽”关系 | 在某些乐律体系中,“变徵”与“羽”相近,但音高不同。 |
现代理解 | 现代音乐理论中已不再使用“变徵”这一术语,但在古文研究中仍有意义。 |
三、结语
“变徵”不仅是古代音乐体系中的一个音阶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,承载着古人对情感、命运和历史的深刻表达。了解“变徵”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与音乐的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