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寒而栗的意思】“不寒而栗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人在极度恐惧或紧张时的生理反应。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人在面对危险、恐怖或令人不安的情境时,身体不由自主地感到寒冷,并伴随战栗的感觉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拼音 | 释义 |
不寒而栗 | bù hán ér lì | 形容非常害怕,连冷都不觉得冷,却全身发抖。 |
二、成语来源
“不寒而栗”最早出自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人主之患,莫急于安危,而贤者之患,莫急于知人。今观其言,若有所惧,不寒而栗。”
意思是:君主的忧虑,莫过于国家的安危;贤人的忧虑,莫过于了解他人。现在看他说话,似乎有某种恐惧,让人不寒而栗。
三、用法与例句
使用场景 | 例句 |
描述恐惧情绪 | 他讲完那个可怕的故事后,大家都感到不寒而栗。 |
强调心理震慑 | 那个案件的细节让人不寒而栗,不敢再深究。 |
用于文学描写 | 小说中描写的恐怖场景让读者不寒而栗。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心惊胆战、毛骨悚然、胆战心惊 |
反义词 | 泰然自若、镇定自若、处之泰然 |
五、使用注意
1. “不寒而栗”多用于书面语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2. 该成语强调的是心理上的极度恐惧,而非实际的寒冷。
3. 在写作中使用时,应注意上下文是否符合情感基调。
六、总结
“不寒而栗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在极端恐惧状态下的反应。它不仅具有强烈的画面感,还能准确传达出人物内心的震撼与不安。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,适当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