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字千金的典故】“一字千金”是一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文章或文字的价值极高,每一个字都价值连城。这个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一段历史故事,体现了对文字价值的高度认可。
一、典故概述
“一字千金”最早出自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。据记载,战国时期的著名商人吕不韦,曾组织门客编纂了一部名为《吕氏春秋》的书,内容涵盖了诸子百家的思想,旨在为秦王嬴政提供治国之道。书成之后,吕不韦将此书公布于咸阳城门,并悬赏千金,声称谁能改动其中一字,就赏金千两。结果无人敢动,因此世人称其为“一字千金”。
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《吕氏春秋》的精妙与严谨,也反映了当时对文学和思想的高度尊重。
二、总结与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出处 | 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 |
典故人物 | 吕不韦、门客 |
典故背景 | 战国时期,吕不韦组织编撰《吕氏春秋》 |
典故内容 | 吕不韦悬赏千金,征求对《吕氏春秋》的修改意见,无人敢改一字 |
成语含义 | 形容文字价值极高,一字值千金 |
文化意义 | 体现对文字、思想的尊重与推崇 |
三、延伸思考
“一字千金”的典故不仅是对文字价值的认可,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思想成果的严谨态度。在今天,虽然我们不再用黄金衡量文字的价值,但“一字千金”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——无论是写作、表达还是沟通,每一个字都应有其分量,做到言之有物、字斟句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