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皓首穷经什么意思皓首穷经解释及出处介绍】“皓首穷经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年岁已高仍勤奋学习、钻研经典。它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执着追求,也表达了对学问的敬畏与坚持。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释、含义分析以及出处介绍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皓首穷经 |
拼音 | hào shǒu qióng jīng |
含义 | 形容人年老仍专心研究经典著作,勤奋学习,不辞辛劳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学者或读书人晚年仍致力于学术研究,强调其刻苦精神。 |
近义词 | 埋头苦读、学而不倦、老当益壮 |
反义词 | 不学无术、好逸恶劳、懒惰成性 |
二、词语解析
- 皓首:指白发,形容年老。
- 穷经:深入研究经典文献,尤其是儒家经典如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春秋》等。
整体来看,“皓首穷经”强调的是在年老之时依然坚持不懈地钻研学问,体现出一种执着与敬业的精神。
三、出处介绍
“皓首穷经”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《赠司徒公》诗中:
> “皓首穷经未肯休,晚来犹自立高楼。”
这句诗描绘了一位年迈的学者仍在努力研读经典,不愿放弃学问,表现出其坚韧不拔的精神。
后来,这一成语被广泛引用,成为形容学者晚年勤学的典型表达。
四、使用场景
1. 文学作品:用于描写古代学者或文人形象,突出其终身求学的精神。
2. 教育领域:鼓励学生和教师保持学习热情,即使面对困难也不轻言放弃。
3. 社会评价:可用于赞扬那些在老年时期仍不断自我提升的人。
五、总结
“皓首穷经”不仅是一个具有历史底蕴的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传达出对知识的尊重、对学问的热爱以及对人生不懈追求的态度。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,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
结语:
“皓首穷经”不仅是对一个人学术态度的描述,更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诠释——只要心中有光,年龄从不是学习的阻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