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汗流浃背出自哪个典故】“汗流浃背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形容人在极度紧张、劳累或炎热的情况下,汗水大量流出,湿透了背部。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历史典故,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它的来源。
一、成语释义
成语 | 汗流浃背 |
拼音 | hàn liú jiā bèi |
释义 | 形容因紧张、劳累或炎热而大汗淋漓,汗水湿透了背部。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二、典故来源
“汗流浃背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,原文如下:
> “其言也,如汗出之浃背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一个人说话时非常紧张,以至于汗水湿透了背部。后来,这个描述被引申为一个成语,用来形容人因情绪紧张、身体劳累或环境炎热而大量出汗的状态。
三、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
在古代,人们常常通过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反应来表达情感和状态。例如,在朝堂之上,大臣面对皇帝时若感到紧张,就可能出现“汗流浃背”的情形;在战场上,士兵因激烈战斗而疲惫不堪,也可能出现这种状态。
此外,“汗流浃背”也常用于文学作品中,用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身体状况,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。
四、现代用法
在现代汉语中,“汗流浃背”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含义,还被广泛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,常用于描述以下几种情况:
- 工作压力大:如“他连续加班几天,累得汗流浃背。”
- 运动后:如“他在操场上跑了五圈,早已汗流浃背。”
- 天气炎热:如“今天的太阳太毒了,出门走几步就汗流浃背。”
五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汗流浃背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本义 | 因紧张、劳累或炎热而大汗淋漓 |
现代用法 | 描述情绪紧张、身体疲劳或天气炎热的状态 |
文化意义 | 体现古人对身体状态的细腻观察和语言表达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汗流浃背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。了解它的出处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