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期颐之年解释是什么】“期颐之年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到了高龄,通常指百岁老人。这个词语不仅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,还蕴含着对长寿的赞美与敬仰。以下是对“期颐之年”的详细解释与总结。
一、概念解析
“期颐”一词出自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百年曰期颐。”其中,“期”意为期待、盼望;“颐”则指颐养、保养。合起来,“期颐”即表示人到百岁时,应得到子孙的奉养与照顾,是人生最圆满的阶段。
因此,“期颐之年”一般用来指代一百岁的人,象征着长寿、福气和圆满的人生。
二、文化内涵
1. 长寿象征:在传统文化中,百岁被视为一种极高的成就,代表健康、智慧与福气。
2. 家庭观念:古人重视孝道,“期颐”也体现了子女对父母晚年生活的关怀与责任。
3. 文学表达:在诗词、文章中,“期颐”常被用作赞美长者或祝愿长寿的词汇。
三、使用场景
场景 | 使用方式 | 示例 |
文学作品 | 赞美长者 | “老者已至期颐之年,精神矍铄。” |
日常对话 | 表达祝福 | “祝您福寿安康,早日步入期颐之年。” |
礼仪场合 | 庆贺寿辰 | “今日庆祝张老先生百岁寿辰,真是期颐之喜。” |
四、相关词语对比
词语 | 含义 | 对应年龄 |
齿寿 | 指年岁 | 通常指七十岁以上 |
松柏之寿 | 寿命长久 | 不特指具体年龄 |
百岁 | 即期颐之年 | 一百岁 |
耄耋 | 八九十岁 | 高龄阶段 |
五、总结
“期颐之年”是中华文化中对长寿的一种尊称,尤其指百岁老人。它不仅是一种年龄的标志,更承载了人们对健康、幸福和家庭和谐的美好愿望。在现代语境中,虽然不再强调“养老”的传统观念,但“期颐之年”仍被广泛用于表达对长辈的尊敬与祝福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“期颐”在古文中的出处或相关典故,可参考《礼记》《诗经》等经典文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