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风烛残年意思和来源是什么】“风烛残年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到了晚年,生命即将走到尽头。它不仅表达了时间的流逝,也带有一种对人生晚景的感慨与无奈。下面将从含义、出处、用法及常见搭配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风烛残年”字面意思是“像风中蜡烛一样脆弱、随时可能熄灭的晚年”,引申为人的晚年时光,强调生命的短暂与脆弱。这个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带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和情感色彩。
该成语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具体出处虽有争议,但普遍认为出自《战国策》或《左传》等先秦典籍,后被广泛使用于诗词、文章中,用来表达对人生晚年的感慨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风烛残年”多用于描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或心理状态,也可用于比喻事物接近终结的阶段,如一个时代的结束、一段历史的落幕等。
二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风烛残年 |
含义 | 形容人到晚年,生命即将结束;也比喻事物临近终结。 |
出处 | 最早见于《战国策》或《左传》,后被历代文人引用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常用于描述老年人或事物的末期。 |
情感色彩 | 带有惋惜、感慨、无奈的情绪,具有文学性和哲理性。 |
近义词 | 暮年、晚年、迟暮、老迈 |
反义词 | 青春、盛年、壮年 |
示例句子 | 他已是风烛残年,却仍坚持写作,令人敬佩。 |
三、结语
“风烛残年”不仅是对人生阶段的一种形象描述,更是一种文化象征,体现了古人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思考。在现代社会,虽然我们不再常用这一成语,但它依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,值得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加以理解和运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