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丧家之犬的含义】“丧家之犬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原意是指失去主人、无家可归的狗。在古代,狗常被视为家庭的一部分,一旦主人去世或家中发生变故,狗便失去了依靠,成为“丧家之犬”。后来,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形容那些失去依靠、处境凄凉、无人问津的人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丧家之犬”常用来比喻那些在社会上失势、落魄、没有地位或被人冷落的人。它带有一定的贬义,但也常用于自嘲或讽刺他人。
一、
“丧家之犬”最初指失去主人的狗,后引申为失去依靠、处境艰难的人。该词多用于形容人在社会中处于弱势或落魄状态,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和讽刺意味。在文学、历史、日常交流中都有使用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丧家之犬 |
原意 | 失去主人、无家可归的狗 |
引申义 | 失去依靠、处境凄凉、无人问津的人 |
使用场景 | 文学、历史、日常交流、讽刺或自嘲 |
情感色彩 | 贬义为主,也可用于自嘲 |
出处 | 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吾与点也!”子路曰:“夫子何哂由也?”曰:“为国以礼,其言不让,是故哂之。”“唯求则非邦也与?”“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“唯赤则非邦也与?”“宗庙会同,非诸侯而何?赤也为之小,孰能为之大?”(注:虽非直接出自此句,但“丧家之犬”在古籍中常有类似用法) |
现代用法 | 形容落魄、失势、无人支持的人 |
同义词 | 无依无靠、落魄潦倒、失势之人 |
反义词 | 有靠山、有势力、得势之人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丧家之犬”不仅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成语,也在现代生活中被广泛使用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