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学而时习之原文出处】“学而时习之”出自《论语·学而》篇,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,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。这句话不仅是孔子教育理念的体现,也对后世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一、原文出处总结
《论语》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政治、伦理、教育等方面的言论汇编,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。其中,“学而时习之”出自《论语·学而》第一篇的第一章:
> 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
这段话是《论语》开篇之语,意义深远,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、交友的快乐以及修养的境界。
二、关键内容解析
| 词语 | 含义 | 说明 |
| 学 | 学习 | 指获取知识、掌握技能 |
| 时 | 经常、按时 | 强调持续不断的学习 |
| 习 | 温习、实践 | 不仅指复习,也包括应用 |
| 说 | 同“悦”,高兴 | 表达学习带来的愉悦感 |
| 有朋 |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| 体现交流与分享的重要性 |
| 远方来 | 从远方而来 | 表示友谊跨越距离 |
| 不亦乐乎 | 难道不是很快乐吗? | 表达一种积极的态度 |
| 人不知 | 别人不了解自己 | 反映修养和宽容 |
| 而不愠 | 不生气 | 表现君子风范 |
三、现实意义
“学而时习之”不仅仅是一句古文,更是一种学习态度的体现。它告诉我们:
- 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,要不断复习和实践;
- 学习的过程应该充满乐趣,而不是负担;
- 与他人交流可以加深理解,提升自我;
- 面对误解或不被理解时,应保持平和心态,这是修养的体现。
在现代教育中,这一思想依然具有指导意义,鼓励人们养成持续学习、主动思考和积极沟通的习惯。
四、结语
“学而时习之”虽简短,却蕴含深刻哲理。它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,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方法和人生智慧。通过不断学习、反复实践,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,并在生活中获得真正的喜悦与成长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