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听筝原文及翻译注释】《听筝》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描写音乐意境的诗,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弹筝时的情景与听者的情感变化。全诗语言优美,意境深远,展现了作者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感悟。
一、
《听筝》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弹筝时的场景,表达了听者在音乐中的情感波动。诗中通过对筝声的描写,营造出一种空灵、悠远的氛围,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,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感与情绪的起伏。
二、原文、翻译与注释表格
| 诗句 | 原文 | 翻译 | 注释 |
| 第一句 | 鸣筝金粟柱,素手玉房前。 | 弹筝的金粟柱发出声音,素白的手在玉房前轻抚琴弦。 | “金粟柱”指筝的弦柱,“素手”形容弹筝女子的手洁白如玉,“玉房”指筝的琴箱或房间。 |
| 第二句 | 欲得周郎顾,时时误作连。 | 她希望得到周瑜的注意,常常故意弹错音调。 | “周郎”指三国时期的周瑜,这里借指听者;“误作连”意为故意弹错音,以引起注意。 |
| 第三句 | 轻拢慢捻抹复挑,初似幽兰动。 | 轻轻地拢弦,慢慢拨动,反复挑起,开始时像幽兰一样清幽。 | 描写弹筝的动作,表现出演奏的细腻与优雅。 |
| 第四句 | 渐觉丝声软,转成流水潺。 | 渐渐觉得丝弦的声音柔和,仿佛变成了潺潺的流水。 | 表现筝声由清雅转为流畅,如同流水般绵延不绝。 |
| 第五句 | 忽然一声裂帛响,惊破楚云天。 | 忽然一声如撕裂绸缎般的声响,打破了楚地的云天。 | 形容筝声突然激昂,震撼人心,极具感染力。 |
| 第六句 |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。 | 音乐的余韵环绕屋梁,三天都不消散。 | 表达音乐的美妙和持久影响力。 |
三、赏析要点
- 情感层次丰富:从最初的细腻弹奏到后来的激昂之声,情感层层递进。
- 比喻生动形象:如“初似幽兰动”、“转成流水潺”,将音乐的节奏与自然景象相结合。
- 借古抒情:引用“周郎”的典故,增添诗意与历史感,表达对知音的渴望。
- 意境深远:整首诗通过音乐的变化,传达出一种超脱现实、沉浸于艺术之中的感受。
四、结语
《听筝》不仅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,更是一幅心灵与艺术交融的画面。它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筝声的变幻与情感的流转,令人回味无穷。无论是对音乐的理解,还是对诗歌的欣赏,《听筝》都值得细细品味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