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十面埋伏描述的是什么情景】“十面埋伏”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典故,出自中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时期。它描绘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场景,展现了项羽在被围困时的悲壮与无奈。下面将通过和表格形式,详细解析“十面埋伏”所描述的情景。
一、
“十面埋伏”最早见于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讲述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联合韩信、彭越等诸侯围困的情景。当时,项羽兵力寡不敌众,陷入四面受敌的绝境,最终兵败自刎于乌江。
这一成语不仅形容了战场上的险恶环境,也象征着一个人在重重压力和包围下的孤立无援。后来,“十面埋伏”也被引申为一种策略,指在多个方向上布置兵力,形成对敌人的全面包围,使其无法逃脱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| 战争背景 | 楚汉相争时期(公元前202年) |
| 主要人物 | 项羽、刘邦、韩信、彭越等 |
| 战役名称 | 垓下之战 |
| 战场形势 | 项羽被刘邦联合诸侯包围,陷入四面受敌 |
| 战术特点 | 多方夹击、全面包围、切断退路 |
| 结果 | 项羽兵败,自刎于乌江 |
| 后世意义 | 象征困境、孤立无援;也可指战术布局 |
| 文化影响 | 成为文学、戏曲、影视作品中的常见题材 |
三、结语
“十面埋伏”不仅是历史事件的缩影,更是一种深刻的象征。它揭示了战争的残酷,也反映了人性在绝境中的挣扎。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文化层面来看,“十面埋伏”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。


